手机版
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当前位置: 首页> 经典语录>

2首耐人咀嚼的古诗,风趣幽默,文采飞扬,穿越千年仍精彩

时间:2024-11-27 09:55:40

第1首:十里湖光十里笆,编笆都是富豪家。待他十载功名尽,只见湖光不见笆。

大家都知道西湖风光,人间独绝。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去西湖游玩,可是在古代,很多时候西湖独属于有钱有势的人。

古代很多人看中了西湖,在西湖边上大搞违章建筑。富豪或者当官的人在西湖边拦上篱笆,筑起泥埂,种植菱藕,占湖为田,填湖筑屋,捕鱼捞蟹,霸占与分割着西湖。

这些达官贵人把西湖搞得支离破碎、乌烟瘴气,老百姓却是苦不堪言,敢怒不敢言。

所以,古代出现了这首民谣,表达了老百姓对这些达官贵族霸占西湖的不满。

因为是民间歌谣,所以这首诗的意思通俗易懂,没有什么生涩的词汇,有点类似打油诗的感觉。

但是呢,这首诗的味道很耐人寻味。诗歌说眼前的西湖被贵人们用篱笆拦住了。可是等到贵人们“失势”后,篱笆还是被拆个一干二净,老百姓还是能够看到一片青天,看到湖光山色的美。

这种诗的感情基调,有点类似佛家的“只需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、再待几年,你且看他。”

但仔细分析,两者的感情基调还是有所不同的。佛家之言,教人忍耐,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安慰。

而这首诗在无奈的基础上,更多的是不满情绪的发泄,体现了老百姓鲜明的爱憎,体现了老百姓对这些为富不仁、横行霸道的达官贵人的厌恶与痛恨。

如果在历史上找一首类似的诗词,大概应该是另外一首民谣:“可笑严介溪,金银如山积,刀锯信手施。尝将冷眼观螃蟹,看你横行得几时。”

第2首:节楼高耸与云平,通国谁能有此荣。一语淮西闻养老,三更江上便抽兵。不因卖国谋先定,何事勤王诏不行。纵有虎符高一丈,到头难免贼臣名。

南宋末年,元兵进攻临安。当时淮西制置使夏贵拥兵观望,不肯出兵援救朝廷。

元兵为了让夏贵投降,许诺说只要夏贵投降,就把淮西一带封给夏贵养老。

夏贵因此率领淮西诸郡降元,被元朝授为参知政事、中书左丞之职。

其实夏贵早期作战勇猛,颇有威名。而且,夏贵投降元朝的时候已经80岁了,投降后没几年就死了。

所以当时有人说,假如夏贵早几年死掉,那就是一个名将。但是就差这么几年,晚节不保,就是彻底被钉在耻辱柱上。

比如说,南宋名将姜才拒绝投降元军,在扬州被处死。临死前,姜才咬牙切齿,对夏贵说:“你见了我不应该羞愧而死吗?”

上面这首诗,是当时人们对夏贵的讽刺之语,体现了老百姓鲜明的爱憎观。

“节楼高耸与云平,通国谁能有此荣”,这是写夏贵在投降之前享受的崇高待遇。

当年王安石写王昭君说“汉恩自浅胡恩深,人生乐在相知心”,别出心裁,却也有一定道理,故而能够流传深远。

因此,诗人写诗讽刺夏贵的时候,就先来一个大前提。那就是大宋朝没有亏待你夏贵,让夏贵拥有了无比的荣耀。

换言之,夏贵在蒙受大宋恩德的时候,却去投降元朝。这就是狼心狗肺了,完全令人不齿了。

再来看“一语淮西闻养老,三更江上便抽兵”,这两句因为数字词的运用,真的太绝了。

“一语”,体现轻飘飘的情状,进一步衬托夏贵的“利欲熏心”与“见利忘义”。“三更”,表明夏贵投降的急切,表明夏贵的奴颜婢膝。

两句诗简直就是最好的白描图画,留下了夏贵的丑恶嘴脸。

然后是“不因卖国谋先定,何事勤王诏不行”,这两句是老百姓对夏贵不肯出兵援助临安的合理猜测,体现的是老百姓对夏贵的鄙夷。

最后两句,鲜明亮出态度,指出夏贵虽然“官升一级”,在元朝获得崇高地位。但是千秋万世后,夏贵只剩下“狗贼”与“汉奸走狗”的名声,可谓遗臭万年。